文章开门见山指出,在如今笑声被快消、被剪辑、被算法重新定义的时代,陈佩斯的创作显得愈发可贵。
比如,文章特别提到,陈佩斯提出的结构喜剧概念,不是靠演员即兴发挥,而是依靠缜密的剧作机制,让笑点层层递进。
所以,在各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路流量明星占据银幕,各种快餐式喜剧充斥市场,甚至连电影院都只给了5%排片,把《戏台》挤到凌晨一点播放的时候,人民日报的发声,正式意味着对真正艺术创作的肯定。
相信未来一个阶段,在资本只看重数据和流量的时候,真正的创作者应该会多一些底气。
对于人民日报的评价,已经被挤到凌晨场的《戏台》瞬间火了,大批中年观众纷纷走进影院,居然创造了上座率92%的奇迹。
陈佩斯这个名字,对于70后80后来说,就是青春的代名词,是全家围坐看春晚时的欢声笑语。
对于中年观众来说,《戏台》里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民国,但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,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守,简直就是当下职场的真实写照。
据悉,就在首日票房破9000万后,各大影院紧急调整排片,从5%直接飙升到20%。
黄渤零片酬出演,还自掏腰包垫付了150万道具费;朱时茂担心票房不好,甚至准备天天去影院看,给老朋友撑场子。
最后,人民日报在采访中特别强调,陈佩斯口中的长期主义,其实就是老艺人常说的戏比天大。
当初预售只有26万,被认为必然扑街,资本方纷纷撤资,13年筹备期间历经坎坷。
豆瓣8.0的高分,5天票房破2亿的成绩,都在证明一个道理: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好作品终究会被看见。
人民日报还特别提到了一个细节,71岁的陈佩斯在片中有一场撞柱子的戏,那是真的木头柱子,他也是真的撞上去。
当然了,表演只是外在形式,如果内核不能打动人也是白搭,所以在创作内容方面,陈佩斯也是“下足了料”。
这种委曲求全的无奈,让多少中年观众红了眼眶,上有老下有小的九游娱乐文化 九游app官方入口压力,让他们不得不像侯班主一样,在现实面前低头。
但最让人动容的是,即便如此艰难,戏还是要演下去,就像陈佩斯说的,戏比天大。
更难得的是,《戏台》不是简单的怀旧,而是用喜剧的外壳包裹着深刻的社会批判。
不同于当下流行的段子堆砌,《戏台》的笑点都是从人物性格和情节冲突中自然生发。
这种创作方式,需要的是真功夫,不是靠网络梗,不是靠低俗笑料,而是靠对生活的洞察,对人性的理解。
人民日报的评论还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,很多年轻人也开始走进影院看《戏台》。
有大学生连刷三场,用掌声为老艺术家撑场子,这说明真正的好作品,是可以跨越年龄界限的。
从技术层面看,《戏台》确实有些老派,没有炫酷的特效,没有流量明星,甚至连宣传都显得笨拙。
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300名群演手中的戏单都是历史复刻,戏服由苏州老手艺人纯手工刺绣,一件要做三个月。
没想到20多年后,他用一部《戏台》证明,真正的艺术家永远不会过气,观众不傻,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东西。
陈佩斯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,他不是为了表达思想才去做喜剧的,而是先把喜剧这道题做好。
太多创作者急于表达,急于说教,反而忘了最基本的东西:先把故事讲好,先让观众笑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