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闻闻科技的企业文化,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,而是融入日常运营的鲜活实践。从办公区的每一处细节到员工的一言一行,从新人入职的第一课到十年老员工的坚守,这种文化像空气一样渗透在企业的肌理中,成为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走进闻闻科技的办公区,首先感受到的是开放与活力。没有封闭的格子间,取而代之的是高低错落的协作区 —— 小组讨论时可以围坐在圆形会议桌,专注工作时能躲进独立隔音舱,灵感枯竭时去阳光露台的藤椅上坐坐。茶水间里,除了咖啡茶饮,还摆着员工自发带来的家乡特产,成都同事的豆瓣酱、新疆同事的巴旦木,在分享中消解了地域距离。
最特别的是每层楼的 “故事墙”,上面贴满了泛黄的老照片:2018 年团队挤在临时办公室吃外卖加班的场景、2020 年助农团队在云南山村和农户的合影、2023 年海外市场首单成交时的庆祝画面…… 新员工入职第一天,HR 都会带着他们逐一看过这些照片,讲述背后的故事。“看到前辈们在那么简陋的条件下做出成绩,就觉得现在的困难不算什么。” 刚入职三个月的产品经理小林说。
公司还特意保留了一个 “初心角”,陈列着创业初期的旧电脑、第一版 APP 的原型手稿、最早合作的 10 家商户的感谢信。创始人常说:“我们走得再远,都不能忘了为什么出发。” 这种对初心的珍视,让
闻闻科技的文化传承,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套成熟的 “师徒制”。每个新人入职后,都会被分配一位 “成长导师”—— 不是 HR 指定的管理者,而是从业务骨干中自愿报名、经筛选认证的老员工。导师不仅要教业务技能,更要带文化传承。
数据中心的工程师老郑,连续五年担任导师,带出了 12 个徒弟。他的 “传帮带” 从不局限于技术手册:带徒弟去仓库实地看物流数据如何对应实物流转,教他们在用户投诉时先换位思考再解决问题,甚至分享自己当年因急于上线功能忽略测试而踩过的坑。“郑师傅总说,闻闻的技术可以有 bug,但服务不能有漏洞。” 他的徒弟小张如今已是团队负责人,也像师傅一样带起了新人。
为了让文化传承更系统,公司每年会举办 “文化大使” 评选。这些大使不是业绩最突出的人,而是那些默默践行文化的 “普通人”:总在午休时帮同事取快递的前台小妹、主动帮新同事熟悉业务的客服组长、连续三年组织社区公益活动的研发工程师…… 他们的故事通过内部广播、月刊传播,让员工看到:文化不是遥不可及的标准,而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日常。
企业文化的生命力,在于能解决实际问题。2022 年,海外市场拓展遇阻,团队士气低落。管理层没有开会施压,而是组织了一场 “吐槽大会”—— 允许员工匿名写下对战略、管理、协作的不满。收集到的 53 条意见中,“总部不了解海外市场” 的反馈最集中。
第二天,公司就启动了 “轮岗计划”:海外团队成员轮流到总部各部门挂职,总部选派骨干去海外驻地蹲点。泰国市场的负责人阿玲来南京总部轮岗时,带着当地用户的手写反馈本,让研发团队直观看到东南亚用户对支付流程的特殊需求。这种双向流动不仅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,更让 “创新互联” 的使命有了具体落点 —— 三个月后,针对东南亚市场的本地化支付功能上线%。
在应对突发危机时,文化的力量更显突出。去年疫情期间,部分员工被封控在家,业务面临停滞。居家办公的技术团队自发成立 “云协作小组九游娱乐”,每天早会同步进度,晚上共享解决的技术难题;在公司值守的员工则承担起物资分发、设备调试的工作,甚至帮居家同事照顾宠物。“那段时间没人谈 KPI,但每个人都在想‘我能多做些什么’,这大概就是‘忠诚敬业’的样子吧。” 当时的应急小组组长回忆道。
当员工真正认同文化,就会自发为企业创造价值。客服部的小王发现老年用户对智能设备操作不熟练,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出《适老化操作手册》,配上手绘插图和语音讲解,被公司采纳后在全国社区推广;供应链团队的工程师老陈,受 “责任” 价值观启发,设计出可循环使用的快递包装,每年为公司节省成本 80 万元,还获得了环保部门的表彰。
这种 “文化共创” 的氛围,甚至吸引了用户参与。平台上有位经营手工皮具的商家,被闻闻科技帮扶中小商户的理念打动,主动提出为新人商家分享线上运营经验,如今已成为 “商家导师团” 的核心成员。“我不仅是在做生意,也是在和平台一起做事。” 这位商家的话,道出了文化对生态伙伴的感染力。
江苏闻闻科技的企业文化,就像一棵不断生长的树:愿景是扎根土壤的主根,价值观是支撑躯干的枝干,员工的实践是繁茂的枝叶。它不追求完美的形态,却始终向着阳光生长,在解决问题中汲取养分,在代代传承中积蓄力量。这种活的文化,正是企业穿越周期、持续生长的秘密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