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四川和重庆,一个能被称为家的房子里,一定会有两个坛子:一个腌泡菜,一个放豆瓣酱。如果没有这两个坛子,川渝人的胃是无法得到满足的,也不会对这个房子产生感情。抛开情感,单就做菜本身而言,豆瓣酱可说是川菜独有而精华的所在,号称“川菜之魂”。
回锅肉、麻婆豆腐、东坡肘子等经典菜式,缺了豆瓣酱,还能吃吗?就是一般家里,炒个青椒肉丝、土豆丝,那也必须得加豆瓣酱来提味啊。至于火锅,要是没有豆瓣酱,请问底料咋个炒?让人销魂的色香味咋个出来?
记得小时候,随父母去外地亲戚家,一定得提上一样四川特产:临江寺豆瓣。如果你表示对此记忆犹新、深有感触,那么,基本知道你是哪个年代生人了。
而更多人家,是自己做豆瓣酱。制作程序都一样。传统豆瓣酱的制作,分为两大部分。一是豆瓣,新鲜胡豆晒干,加水高温煮透,再一一剥皮,用竹席、簸箕等工具摊晒,再放置在阴凉处,让豆瓣生菌发霉,直到披上黄亮亮、金灿灿的菌丝。除去菌丝,用塑料袋、布袋等捆扎好,隔绝空气待用。等到各色辣椒上市,就进入豆瓣酱制作的第二部分,也是最华美的章节。红彤彤的辣椒,剪去绿色把蒂,洗净,堆在巨大的木桶、木盆里,用刀仔仔细细剁碎。
红艳艳的辣椒肉皮,混合着白色的辣椒籽,看得人头皮发汗,却又口舌生津。在过去,剁辣椒的木桶、木盆和刀具都是特制专用的。平时不大用得上,只有等到这个时候,它们才显示出格外的重要。有的家里的木桶木盆,因为经年使用,桶底盆底中间部分都明显凹了下去,桶壁盆壁也浸染了辣椒的红色。
豆瓣和辣椒准备好,就剩下最后一道工序:混合。一般人家,也就让豆瓣和辣椒混合,再淋上烧熟冷却的菜籽油、少许白酒,就大功告成了。讲究的人家,则会加入其它食材,口味更丰富。比如加干虾仁,就成了金钩豆瓣等等。也有人家会再加入野山椒、藤椒等,这样的豆瓣酱更辣,但辣得更丰富刺激。混合好的豆瓣酱,最好先装进坛子里,封存上一段时间,让豆瓣和辣椒充分融合在一起。一开坛,鲜香热辣扑鼻而来,爽!
夏天制作豆瓣酱,正好放暑假。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被爸爸妈妈拉着参与,剥胡豆、剁辣椒......被烫伤了手,被沾进眼睛里的辣椒籽辣得嗷嗷大哭......多美好的回忆啊!
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我们仍然喜欢吃豆瓣酱,但却越来越少有人会亲自做了。超市或者网上,做好现成的豆瓣酱等着你付钱就行。也是,谁会愿意大热天的做豆瓣酱,一身味道不说,费时又费力。即便这样,这门传统手艺在成都依旧不会消失。菜市场里,几乎都有制作豆瓣酱的身影,城北白马寺菜市场的王师傅就是其中之一。这一做,就是二十年。
清晨,王师傅和他的老伴儿又早早地来到菜市场的摊位,摊位不大,菜的种类倒是应有尽有。但最引人注目的,还是那一堆堆鲜红的辣椒。周边摊友都亲切的称他为“王辣椒”。除了辣椒,他家纯手工的豆瓣酱,也是一绝。
早上来买豆瓣酱的人很多,“卖得好的线来斤”王师傅骄傲的说“但现在我们老了,很多时候都做不动了”,言语间,又一个顾客光临了,是来买豆瓣酱的,王师傅立马丢下抽了半根的烟忙活了起来。
豆瓣酱里的辣椒还是很有门道的,如果习惯稍微清淡一点的味道,就放高山椒,如果口感偏辣,那就得放二荆条了,口感不一样,总归还是辣味程度上的不同,但这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几乎是无法分辨的差别,横竖都是辣!
栽好辣椒后,要把辣椒放到水中洗净,这一九游娱乐 九游娱乐官方趟一趟,王师傅的额头早已满是大汗,顾不上擦汗,手上的活一点也没落下。
洗好的辣椒放一边晾晾,让水尽可能的干掉,这会直接影响到豆瓣酱的口感。这点时间,可对王师傅来说,却是难得的休息时间,擦了擦汗,点上一根紫云,美美的抽了起来。
王师傅剁辣椒用到的是找人特制的“白木缸”,常年使用下来,木头早已染成了红色,手里拿的工具也是几把菜刀焊接在一起,足足有八斤重。一上一下,汗珠从王师傅的额头渗了出来。
“一斤海椒,二两盐”王师傅嘴里念叨着,像小孩子背诵乘法口诀一样,这已经成了他的一个习惯。
忙活了半天,最后再放上豆瓣,豆瓣酱就算完成了。接过顾客手里的钱,小心翼翼地放进了旁边的纸盒里,这一分一厘挣得都是辛苦钱。